本文内容开源——遵循 姓名标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国际 (CC BY-SA 4.0)
2022.8.24 第一版!
2022.10.17 发布
本文为普通人理解文明脉络而写,希望能帮助建立起一个理解中华文明大致的脉络框架。
前几年的时候,我深感自己并不了解所谓的“中国文化”,(核心的文化价值是什么?去哪里看真正的古迹?每个朝代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底层思维是怎么样的?……)开始从各方面找资料、各处行游、看展。
在了解中国文化、搜寻资料的过程中,我深感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已经有不错的科普文章,但由于信息之间相互形成茧房,都是一个个的散点,并不能很好地形成线、面。零散着学到了很多知识,却不系统。
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把这些门类都包容涵盖、自成体系?我一直思考着。
慢慢地这些知识点开始相互联结,其现象——本质也渐渐浮现出来。我脑中开始出现一张**文化之网**。这张网变得越来越大,直到我的大脑储存不下了,我意识到需要把它们提取出来,以某种形式清晰地组织和展现出来。同时,我也希望能让周围人能找到这些有用的资源,掌握入门中国文化的一份“纲领”。
于是我想搭建一个这样的资料网络,便于整理、查询。这个站点不生产具体的知识,只是作为文化知识的桥梁。
我的做法是:首先搭建出历史和地理的框架,然后梳理艺术、生活、宗教、思想等各门类。然后将每一个文化现象定位到它的历史、地域、民族和宗教背景的各要素中,分析其承载的物质意义、精神意义。
其理念主要在于**文明的通局观**——我们理解一个文化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了一些符号。要理解这些产生符号的土壤如何,通过其背后的文化网络就能发现一个个都不是偶然,而是基于其历史地理等条件。包括它们与邻近的地域,它们之前已出现的事物,当时的社会思潮等等。这些都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个事物所在的宏观与微观的文化背景,从而观得那个时代那方水土的人们的想法和生活。
在搭建这张文化图谱,进行抽象、分类的过程中,越是想得深入越是感到其中的困难。我最终决定从这样四个学科角度入手:**文明史与历史地理学、文博与美学、民俗人类学(文化生活)、哲学-国学-意识形态研究-文化语言学**。
当然,每个文化现象都是这四个方面相互交织影响的结果,真正的贯通不应当是用“分析(analytic)”的手法,而是结合分析与综合(synthetic)的方法去理解一个文化综合体(cultural complex)。当一个人能将这些都连点成片、成群,便能融会贯通,知其表、也知其里,获得综合性的美学理解,并与自身原有的认知建立联系、填补知识上的空白。
## 内容说明
# 经纬:文明史与历史地理学视角
中国太大了。不论是从时间上,空间上,文化内涵上,要理解“中国”并不容易。
因此,结合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并融合了民族碰撞、版图变化和人口迁移,文明史/历史地理学的视角对于解读历史逻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是必不可缺的。
想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须纵横山河:既要纵向地看文明进程,以历史为经,以地域为纬,构建起中华文明进程的骨架;也要横向地看文化的各个方面,在骨架的基础上增添上社会的、宗教的、艺术的、生活的血肉,是为一个立体全面的文化生命体。
<aside>
📖 推荐阅读
李兰芳《地图上的中国史》三册,非常之好,读罢可填补大量我们在历史脉络认识上的空白。
建议买一个立体地形图,直观感受中国的山川地貌
</aside>
## 文明史视角
由于边疆地区往往没有完整的历史记录,它们的历史依赖于中原王朝对它们的记载,在此依据中华文明的轴心——中原王朝的变易,大致将中国古代史分为八个阶段:
1 石器时代 2 夏商周 3 秦汉三国 4 魏晋南北朝
5 隋唐五代 6 宋辽金元 7 明清 8 近现代